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机长张洪彬。资料图
“宁上南山打虎,不下北海捉鱼。”渤海湾地处强冷空气入海口,是我国遭受强冷空气侵袭最频繁、最严重的海区,海域复杂且险峻。在这片海域上,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机长张洪彬承担起了海上救助的神圣使命,成为了北海海域船员生命的守护者。
“救人,是一种本能。作为救助飞行队的一员,我引以为豪。”从事飞行救助工作9年来,张洪彬与机组人员在极端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先后驾机130架次,成功救助遇险群众279人。“每一次救助,都拼尽全力。”张洪彬创造了多个飞行救助纪录,诠释着“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搜救精神,成为守护祖国“蓝色海洋”的最美搜救人。
(资料图片)
“我想一趟救起所有人”
张洪彬给机组成员讲解救助预案。资料图
“山东龙口港1号锚地附近海域,工程船‘靖四方1’轮16人遇险,请求前往救助。”
2017年10月29日,张洪彬接到了救助工程船“靖四方1”轮遇险人员的任务。等待救援的工程船随时有倾覆的危险,在充分考虑直升机功率、现场气象条件,精确核算直升机载重平衡后,张洪彬和机组决定:携带最少的必备油量,尝试一次将16名遇险人员救上直升机。
可是,在到达现场后,他们遇到了麻烦。遇险船只上障碍物较多、摇摆不定,而且还在无动力漂航。船只的不远处就有一个暗礁,如果发生触礁,后果不堪设想。
千钧一发之际,张洪彬和机组人员果断决定采用救助效率最高的高空引导绳作业。但引导绳一次只能救起2名遇险船员,16人意味着救生员要上下8次,这对他们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
控制飞机、指挥队员、观察海况……张洪彬的大脑飞速地运转起来。在一次次的精准操作和默契配合下,他们克服了一波波海浪的侵袭,成功将16名船员全部救起。几平方米的直升机后舱挤满了获救者,刷新了S76机型单次船舶吊运救助人数最多的纪录。
一次救助16人,难度高、困难大,为何不分两次救助?当有人问起张洪彬时,他说,“茫茫大海,救助直升机一旦返航,剩余的救助者很容易失去希望。而一旦丧失信心,他们就撑不了多久了,有些人很可能根本撑不到直升机再次返航救援。”
“我们是遇险者唯一的希望,我不想让他们觉得我们不要他了。”不放弃一条生命,不辜负每一个求助的眼神,这是张洪彬的信仰。
“要从每个细节里,抠出时间来”
张洪彬携带救助设备前往救助现场。资料图
“蓬莱东45海里附近海域,‘鲁寿渔65168’渔船机舱突发大火,渔民严重烧伤。”2019年9月2日,张洪彬接到救助命令,与机组成员紧急飞赴现场。
烧伤渔民被救进直升机后,张洪彬意识到遇险者伤情严重。于是,他决定选择最快、最有效,同时又有把握的飞行路径——直飞并空降烟台毓璜顶医院。但直升机降落需要满足诸多因素,首要的是熟悉降落环境。按照正常流程,机长通常会将遇险者转运到机场或码头停机坪等开阔地带,再由救护车将伤员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张洪彬考虑到降落地点与医院有三四十分钟的车程,又正值早高峰,于是果断改变原计划,直飞医院。
张洪彬为何敢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原来,他此前多次陪妻子去毓璜顶医院进行产检,出于职业习惯,他每次都会到毓璜顶楼前的起降点看一看,预想一下自己驾驶直升机该从哪个方向进入、怎样避开周围的楼宇和其他障碍物进行降落。张洪彬还了解到医院此前有过接收直升机救助的经历,安保工作也非常到位。方案确定后,张洪彬立即与各方联系,最终成功停降在毓璜顶医院,开创了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建队以来空降医院转运遇险者的先例。
2018年8月5日,在距离蓬莱160海里的青岛南侧海域,一艘驳船进水下沉,船上5人情况危急。“按程序,须落地青岛机场进行补给,但会因此拖延救助时间,5名船员性命堪忧。”张洪彬在精确核对飞行数据、制订了近乎苛刻的燃油使用方案后,驾机从蓬莱直飞救助现场。他沉着冷静,平稳驾驶直升机,保证了救生员极高的救助效率,整个救援过程仅用时10分钟,5名遇险船员全部被顺利救上直升机。这次救助行动刷新了飞行队单次飞行距离最长、救助效率最高的纪录。
成绩背后皆汗水。张洪彬的高效率救助,来自他在工作中不断的思考和改进。“要从每个细节里,抠出时间来!”自参加工作以来,张洪彬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每次执行完救助任务后,他都会总结当天的救助过程,从制订飞行救助方案到穿衣耗时,张洪彬想尽一切办法“抠”时间,以秒为单位,缩短救助准备时间,提高行动效率。
没有比水深火热的苦难更大的苦难,没有比死里逃生的欢喜更大的欢喜。“在有把握的前提下,我想尽力为遇险者争取哪怕一秒时间。”张洪彬说。
“每一次救助,都全力以赴”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航校教员向张洪彬颁发首次单飞证书。资料图
2019年11月3日,山东蓬莱西南方向约100海里处的“LIANHANG 516”轮受寒潮天气影响进水沉没,船上5人落水。张洪彬驾驶着专业救助直升机B—7313前往事发海域,用时不到2小时,迅速搜寻并救起遇险人员,5名落水人员全部转危为安。
对于这次救助,张洪彬高兴的同时,也在思考。“以往这个时节,风急、浪恶、水冷,救助直升机到达现场后,幸存者基本上很少,这次为什么都救上来了?”救助结束后,张洪彬重回现场,探寻背后的原因。船员及时报警,天津市海上搜救中心、东营市海上搜救中心迅速调度、组织附近船舶护航,船员救生衣、救生圈配备齐全……张洪彬发现,“完美救助”是各方协调配合的成果。
疾风,猛浪,说变就变的天气……海上救助,就是在风浪中和死神抢人。张洪彬在救助一线已坚持了9年,一本“加减本”,记录了他救起多少人的同时,也记录着他未能挽回的生命,让张洪彬深感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爸爸上班去了,跟爸爸再见。”“爸爸再见。”张洪彬每次出门上班前,必定会跟孩子说再见,并且等孩子回应后才出门。
“可能就真的没有下一次了,就是对自己的一个交待和鼓励。”习惯的背后,是一颗随时准备付出一切的赤子之心,但对于自己的家庭,张洪彬却说自己多了份亏欠。“救助是积德行善的事,当你全心全意为别人付出时,自己也会发自内心的开心满足。时刻保持冲锋状态,有险必救,使命必达,无论过去或将来。”张洪彬说。
纵使海上波涛汹涌,但他们拼命穿梭于海面之上,用自己的双臂撑起了“生命之舟”,让濒临绝望的生命得以延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搜救人永远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