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在一次转账中,因为“手滑”,将3200元转入了一个错误账号。当她发现情况,想要要回误转钱款时,却发现并不容易。无奈之下,她只得抄下一个账号,将账号所有人告上了法院。近日,江苏邳州法院铁富法庭调解了一起因转错钱引发的不当得利纠纷案件,不过,法官在帮忙追回这笔钱款时,可谓是一波三折。
(资料图片)
女子“手滑”转错账 追讨不果告上法庭
张女士由于喜欢网上购物,经常通过网银或手机银行转账,一次在外地出差时接到家人电话,要张女士转账3200元到其银行账户,张女士满口答应,但挂上电话后不小心将钱转到了之前购物时的商家谭某提供的账号上。
不久,张女士家人因迟迟未收到转账,电话询问后,张女士这才发现自己转错账了,她急忙联系商家谭某。然而,谭某表示张女士并未将钱款打到自己账户,她本人也没有收到张女士的转账,没法返还。张女士又联系相关银行及平台客服,均被告知无法帮忙追回。
多次与谭某交涉未果,无奈之下,张女士一纸诉状将谭某提供的账号所有人王某告上法庭。
被告信息缺失 法官一波三折终“定位”
铁富法庭受理该案后发现,诉状上仅有被告王某的姓名和银行账号,被告的住所地、身份证、联系方式等均未知。承办法官联系张女士得知,张女士和商家谭某仅是网上交易,从未见过面,对账号所有者王某更是一无所知,也无法查到王某信息。
考虑到诉讼标的较少,张女士又在外地,前来应诉成本较高,承办法官决定先确定被告具体信息,找到被告,再组织线上调解,以此减少原告诉累。承办法官来到当地银行查询原告张女士提供的银行开卡户人信息,却被反馈该银行发卡地为扬州市,本地无法查询相关信息;查询未果后,承办法官转换调查思路,前往辖区派出所搜索被告王某姓名。经查询,当地仅有一个叫王某的当事人,但是和原告张女士所说的年龄不符合。
为了不错漏线索,承办人迅速赶往王某的户籍所在地村委会,通过走访调查,终于确定该王某就是被告,是商家谭某的儿子,而不是谭某所称的丈夫,所以才出现了张女士认为的年龄偏差。
线上线下轮番调解 错账终原路返还
虽然明确了被告王某的信息,但因王某和谭某长期在外地经商,家中只有王某父亲一人,还是无法联系到当事人。承办人于是联合村干部,耐心做王某父亲工作,最终联系到谭某和王某,谭某表示王某的银行账号之前被冻结了,转错的钱他们也没收到,现在无法取钱还钱。
在沟通中,承办人发现谭某因担心其子王某成为被告,会带来负面影响,愿意接受调解。于是,承办法官组织双方线上调解,在调解过程中,承办人从法理和情理的角度做谭某的思想工作,告知其使用的王某的银行卡虽被冻结,但是谭某返还原告张某的钱款后,账户内的钱就变成自己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在承办人的耐心劝说下,谭某主动将所涉案款打入原告张女士指定的银行卡,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原告张女士撤回对被告王某的起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志亚 通讯员 陈楠 王鹏程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