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湿地卫星图对比)
宁河区俵口镇,横跨了七里海湿地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作为“湿地水乡”,这里的百姓一直与湿地为伴、靠湿地为生。俵口镇兴家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全胜犹记得,在湿地中养虾、蟹、鱼的年月。
“湿地水面几乎被各村养殖户们分包,人工养殖的螃蟹、鱼虾成群,每年光是鱼就有上百吨。”马全胜回忆。
(资料图片)
七里海的螃蟹一时远近闻名,大量投放的饵料却对水环境造成了污染。一些承包户为了扩大养殖的水面,甚至私下里砍伐大片芦苇。
十多年前,随着近郊旅游的兴起,七里海迎来了新的“商机”。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火热,周边饭店、农家乐陆续开张,七里海吸引着天津、北京、河北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旅游热的背后,湿地环境却被彻底“扼住了喉咙”。已经年过八旬的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顾问于增会,就出生在这片湿地旁。那些年,他眼看着湿地的水面连年减少、滩涂裸露。
“是真的心疼啊!”于增会叹息。
(七里海湿地卫星图对比)
2017年,这片京津地区重要的湿地因环境持续恶化,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当年7月,当地叫停七里海旅游开发。
天津打响的这场“湿地保卫战”,还延伸到了天津境内的大黄堡、北大港、团泊洼等湿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工程开始启动。
“七里海湿地的修复重点聚焦在引水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等工程上。”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吴成义说。
兴家坨村是距离七里海湿地核心区最近的村子之一,也是最先感受到环境治理带来变化的村子。核心区被彻底封闭管理,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工业、建设项目都有了严格限制,来来往往的游客也变少了。
这个有着5000多名村民的村子,决定开始走一条“生态路”。在天津市和宁河区的规划之下,不少人在村里管道工程施工队中找到工作,宁河的汽车工厂里也有了兴家坨村村民的身影,可供耕种的稻田里还开始立体化养殖螃蟹,实现了“一亩地赚两份钱”。
“现在不仅日子好了,环境也更好了。”马全胜说。
(七里海湿地卫星图对比)
视线回到七里海湿地中,野鸭、苍鹭、白鹭成群地栖息,连东方白鹳、白鹤、白琵鹭等稀有珍禽也在这里觅食、停歇。
“5年的封闭管理,让七里海彻底拥有了‘喘息的时间’,如今这里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吴成义说。
一组数据,是七里海生态修复的见证——启动修复工程以来,七里海累计修复湿地面积约3.5万亩;开挖疏浚支渠、干渠、外环渠约80公里;堆建及改造鸟岛20余处;修复湿地植被超过1.6万亩。
(七里海湿地卫星图对比)
“我们的工作并不会就此止步。”宁河区林业局副局长李晓芬说,“林长制”已经开始加快在宁河区建立,以后湿地里的每一处野生资源都会有它的“守护者”,湿地巡查巡护的力度依旧在加大,对周边村民爱护环境的宣传也没有停下。
科技的力量也加入到了环境修复与治理中。目前,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正在七里海湿地展开,从对湿地环境的整体研究,到对湿地动植物的微观研究,都在为更加科学地保护湿地打下基础。
“眼下,大批候鸟来到七里海‘中转’。这些年,因为湿地环境好了,一些候鸟甚至变成了‘留鸟’,都不想离开了!”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巡查巡护支队副支队长韩克武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