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ECMO团队进仓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供图中新网记者 张玮“这是内蒙古新冠肺炎ECMO成功救治的首例患者,现在她已经出院进入康复期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ECMO小组组长李伟,提起前不久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紧张的救治工作,骄傲溢于言表。
历经两个月的新冠肺炎袭击,本轮疫情呼和浩特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于近日动态清零,李伟带领的ECMO团队也恢复正常接诊工作。
内蒙古的首支ECMO团队于2015年成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支团队成为确诊患者救治工作中唯一一支ECMO小组。
李伟介绍,ECMO(体外膜氧合)被民众称为“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为患者进行体外呼吸与循环。“暂时代替患者的心肺功能,让肺进行休养。”
2022年2月15日至3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定点医院累计收治呼和浩特市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36例。其中,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89岁,重症病例占比6.88%,60岁以上患者重症占比高达73.33%。
“我们抢救的这例病例也是一名高龄患者,合并基础病。”李伟回忆道,当时病人病情发展较快,相继采取无创呼吸机支持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后,病人的整体情况还是没有好转,氧合指数持续下降。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ECMO小组部分成员。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供图
“接到进仓通知后,我们9名医生、5名护士迅速集结,携带ECMO设备直奔定点医院。”“争分夺秒”在ECMO医疗救治过程中显得更加形象。
进入负压病房后,医生们发现病人的情况还在继续恶化,血氧饱和度大概只有60%左右(正常人95%以上),血压开始下降,通气功能极差,情况危急。
给病人上ECMO相当于一台小手术,更何况在隔离病房,开放式的操作过程是医护人员距离新冠病毒最近的时刻。
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体外循环医生负责机器安装和运行,麻醉医生、ICU医生同时完成上腔和下腔穿刺置管。
“半个小时之内,我们让机器顺利运转了起来。”即使现在谈及当时的情形,李伟还是会紧着一口气。
“其实,过程还是很坎坷的。”李伟笑了一下,说,在负压病房里,机器和医护人员都进去显得特别拥挤,很快,面屏上就全是汗水,根本看不清。“只要面屏湿了,我们就赶快出去透口气,稍微好一点便抓紧再进病房操作。”
李伟说,在新冠肺炎疫情中,ECMO救治的总体成功率并不是很高。
所以,这名患者ECMO机器运转的两周时间,团队里的医护人员便4个小时一班,持续24小时不间断守护在病人和机器旁边。
更“壮观”的是,七八名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每日一“翻”。
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过程中很有效的一个治疗手段是“俯卧位通气”,但是上ECMO是需要仰卧位置管,这就意味着,每天都需要把病人“翻”一次。
李伟介绍说,病人当时身上有呼吸机、ECMO的很多置管,整个管路大概有一两米。“不论哪根管子脱落或者出问题,病人可能就会有危险。”
12个小时的“俯卧位通气”,医护人员有的扶着管子,有的“翻”病人……李伟说,每天“翻”病人也是一项“大工程”。
在ECMO机器运转两个星期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逐渐好转,胸片和CT中的片状阴影消失明显,可以恢复自主通气,符合撤机标准。
在李伟看来,尽最大努力救治每一位患者,争取做一棵能被抓得住的“救命稻草”,是ECMO团队始终坚持的初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