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15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管昕)为了解决跨省物流不通畅的问题,在国家的部署下,浙江平湖、江苏昆山两个“援沪生活物资中转站”和上海市内的西郊国际中转站,都已投入使用。来自全国各地的保供物资抵达浙江、江苏的中转站进行消杀后,再换上上海方的运输车头,由顺丰承担物流运输,运往位于上海市内的西郊国际中转站。
通过两个域外中转站与上海市内中转站的无接触接驳,外地司机不用入沪,物资也能在符合防疫要求的条件下,安全有效地运抵上海。这个流程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保供物资入沪的难题。目前,这条物资“大动脉”能否运行通畅呢?
历时60小时火速建成的浙江省援沪生活物资平湖中转站4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该中转站位于平湖市新埭镇,离上海亭枫高速(兴塔出口)处约1.5公里。平湖中转站行政点长王杰介绍说:“我们这个场地现在一百二十几亩,4万平方左右,最大吞吐量大概是50辆货车进出。”
此前,根据多地的防疫要求,运输物资的司机一旦入沪,返回到当地就要进行隔离,这让不少地区运送物资的货车司机顾虑重重,物资入沪也变得艰难。
而在中转站的接驳场地上,工作人员将生活物资车辆的车身与车头分离,再与上海方运输车辆车头相连,完成交接后,上海方驾驶员直接将援助生活物资运往上海城区。整个过程,援助方物资车辆与上海方运输车辆驾驶室全部封闭,双方驾驶人员均不下车,在强化防疫的同时,以最快速度实现援沪生活物资顺利转运。
但在运行初期,运行并不顺畅。因为上海方面的卸货速度跟不上,首批发往上海的货柜只返回了一个,其余的都还在上海。王杰告诉记者,经过一周的运行,物资中转的效率已有较大提高。
“刚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整个中转站运行模式都是第一次,可能前端、后端包括运行这块都在磨合。现在应该顺畅了,但是这两天的货源车不是很多,基本上都在3辆到5辆左右。”王杰说。
平湖中转站的设计吞吐量是每天满车物资50辆,而这几天进货车辆只有5辆左右。
和当前上海物资紧缺的形势相比,这是为什么?王杰也觉得有些意外。
王杰认为:“可能是物流公司的运行路径有问题,或是采购方没有落实计划。我只是中转,货来了,我把它顺利地转到上海,这就是我的工作职责。现在的吞吐量也不多。到13日为止,只有34辆。其中24辆是他们(上海)自己采购的,10辆是全国各地援助的。”
根据国家部署,上海市域外的浙江平湖和江苏昆山设立了两个物资中转站,承担起援沪生活物资保供中转接驳的功能。
江苏昆山的中转站,比浙江平湖的启动更早一些。昆山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徐俊说,目前每天的吞吐量还没有达到高峰。
“每天的量现在还没达到最高峰。我们最多的一天应该是100吨左右物资、50辆车。因为我们启动早,一开始最高峰的时候,都到我们这边来。后来慢慢(浙江)平湖建起来,跟(上海)西郊国际建起来,可能相对来说就分流一些了。”徐俊说。
徐俊表示,如果可以运用更多的现代技术手段,调度合理的情况下,中转站的运行效率还可以再提高。目前,昆山中转站的物资进出量也有一定的回落。
徐俊说:“整个蔬菜的供应,可能上海的任务也基本完成了,所以相对降下来。里面涉及到转运的换车头,我们要求顺丰自营的车更多一点,因为这样效率会更高,不是自营的话,还要等他们自己的空箱子回来。这方面在做优化,正好最近是空窗期。下一步除了蔬菜以外,根据上海的需求,要做更多的转运物资。”
当地媒体报道称,4月11日,在上海市内的西郊国际中转站正门口,停放着数十辆大型货车,司机排队等待卸货,有的已经在这儿等待了近50个小时。据了解,疫情下,外省市运输过来的物资,必须先在市场内卸货,然后再进行二次装车,运往各个目的地,时间成本会大大增加。
14日,西郊国际中转站相关负责人顾惠良对记者表示,等待卸货的现象,主要是装卸货力量不足等原因导致的,三天前确实存在,但目前已有所缓解。
顾惠良说:“12日以后就没有这个情况了。现在门口已经没有一辆要卸货的车子了,到了就卸,卸了以后,掉头就走,很畅通。”
据介绍,西郊国际每天的货运吞吐量在两千吨左右。但顾惠良也对记者表示,目前物资销售端的流通还存在“肠梗阻”。
“在销售整个环节里面,‘肠梗阻’还是有一点,也就是说,到终端这边,流通量不是很畅通。比方说,一天进货1500吨、2000吨,结果吐出去只有几百吨,那么就变成库存多了1000吨。一直在流转,有进有出,像我13日的库存在1800吨左右。”顾惠良说。
顾惠良告诉记者,他们正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等手段,加快销售端的流通速度。
“流通这一块基本上是市商务委管,市商委通过这个平台,对每个区里的区商委进行宣传和沟通,我们也有专门的热线去做这一块儿的工作。”顾惠良说。
随着终端一些生鲜超市以及商铺的复工复产,符合防疫条件、具备通行证的企业或者单位,可以到上海西郊中转站采购自提。这样,入沪的物资就不需要在西郊国际的市场卸货后再装车,而是可以直接运往终端。此外,上海市商务委计划在市内增加一个闭环管理的保供物资中转站,分流西郊国际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