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品牌 >正文
春耕备耕|自动巡地·田长管地·托管用地——安徽探索耕地保护新举措观察

2022-04-14 15:32:44     来源 : 新华社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清摄像头24小时360度自动巡地、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合力管地、土地集中托管让荒地变良田……记者近日在产粮大省安徽走访发现,该省积极探索耕地保护新举措,遏制乱占耕地现象,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行走于阜阳市太和县,和煦的春风吹绿一望无际的麦田,麦苗长势正好。该县蔡庙镇党委书记刘伟正通过“智慧国土监控平台”手机App,查看全镇的耕地动态。这些实时回传的画面正是来自镇里通信铁塔上安置的高清摄像头。刘伟说,当发现推土机破土等可疑情况时,这个平台会自动报警,镇里能第一时间发现情况并现场确认。

“以往耕地保护主要依靠乡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但所里人少事多,责任往往很难压实。”太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张小磊表示,如今,通过信息化手段与人工巡查相结合,将监管窗口前移,形成线下、线上一体化的管控机制,有效遏制新增违法用地情况的发生。

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耕地保护新机制,安徽省去年9月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田长制”,目前已经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和相关配套制度,约3.4万名田长、14.1万名巡田员(网格员)工作在耕地保护第一线。

王雅如是滁州市定远县吴圩镇九梓村的一名村级田长,管护着3个村民组近1000亩耕地。她每周都会巡查耕地,发现村民私自占用耕地乱建时,便会及时上前制止,同时也会提醒村民做好田管工作。“农时不等人,现阶段小麦正处于‘一喷三防’关键期,我们要及时提醒农户,确保粮食生产不受影响。”王雅如说。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陈峰表示,去年以来,该省不仅探索全域推进“田长制”、运营智慧监管平台,还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控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确保良田粮用,让小田变大田、荒地变良田,是淮南市探索的新措施。

在淮南市寿县小甸镇杨圩村,成片的麦苗已经抽穗,人们正操作无人机对2600余亩麦田进行喷药防病。望着绿油油的麦田,杨圩村党总支书记张宇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在淮南市寿县小甸镇杨圩村,成片的麦苗已经抽穗。(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两年前的小麦种植季,杨圩村还是分散种植模式,部分耕地撂荒,成为农民口中的“冬闲田”。张宇说,2020年秋季以来,该村集中托管了7000余亩耕地。通过挖掘机对土地削高填洼,大型机械得以进田工作,耕地重新种上了粮食。

杨圩村的变化得益于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

淮南市自2019年起探索实施这项改革,通过“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模式,引导分散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其将土地“委托”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生产经营,依托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协调农技部门“跟进”农技服务、协助银行“跟进”贷款服务、引入保险公司给予收入保险“托底”。

“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为粮食主产区解决部分土地撂荒、农民不愿种粮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震宇说,该市去年通过这项改革减少撂荒地约21万亩,2021年开展全程大托管的363个村4.1万户农民,户均增收2400元,“这既减少了撂荒面积,也增加了农民收入,良田真正实现粮用。”(记者水金辰、姜刚)

标签: 自然资源 农业生产 粮食生产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