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为夏季的额尔古纳。额尔古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呼伦贝尔4月10日电 题:生态之城何以绘就山水画卷?解锁边境小城的“保鲜”秘笈
作者 张玮 秦绪伟
进入4月,中国北疆冰雪消融,嫩芽破土,迎来新一轮万物复苏。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呼伦贝尔草原北端,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209万公顷原始森林、27万公顷天然草场、“亚洲第一湿地”,81条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构成了中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
多年来,这座以“原生态”闻名的边境小城绘就出一幅灵动壮美的山水画卷。
生态之城何以“保鲜”?近日,记者探访并解锁这份秘笈。
一座城、一群人的“全生态”故事
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38.23%和92.6%,额尔古纳保持了森林、草原、河流、湿地完好的生态本底,也成为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刘东是卡密山村村民,打小喜欢野生动物的他自发成为野生动物保护员,在保护野生动物的这些年里,他与草原上的狐狸、野兔、猫头鹰成为“好朋友”。“每每大地复苏,这些‘朋友’隔三差五来看我。”
当“全生态”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时,不仅摄影爱好者能频繁地拍摄到狐狸、狍子、猞猁,以及各种鸟类的影像,野生动物入户“做客”也成为家常。
前段时间,花木兰生产队的赵桂芬家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只野生小白狐。
据赵桂芬推断,小白狐可能是因为饥饿才到她家寻找食物的。于是,她和女儿负责起了小家伙的起居饮食。
之后的几天,小白狐每天都会跑到她家讨要食物。
“有的时候,吃饱喝足后,小家伙躺在柴火堆上,惬意地晒着太阳睡觉,还时不时和院里的小花狗一起玩耍,俨然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赵桂芬笑道。
边境草原上的“巴特尔”
进入防火期是王学金最忙的时候。每天除了要照料好自家的牲畜外,剩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管护边境草原上。
额尔古纳市边境线长673.11公里,约占内蒙古中俄边境线的64.4%。黑山头镇西部、西北部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边境线长130公里。
在这片草原上生活了十多年的王学金是黑山头镇六卡边境流动哨所的负责人,也是边境草原的义务管护员,对于总面积30余万亩的六卡草原,他再熟悉不过,也有着很深的感情。
“我每天都会不定时去巡查,彻底阻断破坏草原的行径。”王学金说,“草原上少一根药、一棵草,我都心疼啊。”
据了解,由于额尔古纳市监管的边境草原范围较大,各人口聚集点相距较远,因此,在各乡镇、牧场有很多像王学金这样的义务管护员,协同政府部门共同保护草原的生态安全。
在这方边境草原上坚守的“巴特尔(蒙语,意为英雄)”们心中,他们世代接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也必然有与生俱来保护草原的责任。
“化茧成蝶”的“美丽经济”
每年从4月初到11月,赵红松和父亲都会一天24小时轮流守护在赤芍花周围,精心的养护只为在花季到来时,3000亩野生赤芍开出一坡的绚烂。
2009年,牧民赵红松在上库力乡拥有了自己的撒欢牧场,除了养羊、养野猪,他也担负起守护这片野生芍药坡的使命。
在旅游经济的影响下,2014年,赵红松开始做生态旅游,每年到芍药花盛开的季节,都会吸引大批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观赏。“行情”最好的时候,赵红松的旅游年纯收入能超100万元。
这片野生芍药是赵红松用十几年的时间守护下来的生命之花。他说,这芍药花越开越多,一年比一年漂亮,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草原苍翠如画,林海秘境幽深,河水清澈甘甜,湖泊映照蓝天……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的额尔古纳,如今已被列入中国第二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试点和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
数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额尔古纳累计接待游客22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0亿元,生态之城正在完成“化茧成蝶”的蜕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