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品牌 >正文
保障饲料原料供应安全 加大调控保供

2022-03-24 10:39:03     来源 :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地缘冲突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玉米、大豆、大麦、高粱、麸皮等饲料原料价格整体上涨,给畜牧养殖带来较大压力,也给国内市场保供稳价带来挑战。全力做好饲料粮保供稳价工作,是实现“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目标的重要保障。

原料价格高企

今年春节后豆粕、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出乎不少人预料。每年二三月份原本是国内饲料消费淡季,然而,受南美干旱、地区冲突等因素影响,今年春节过后豆粕、玉米等价格跳涨,大麦、高粱、麸皮等价格也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上游豆粕、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节节攀升,推升饲料企业生产成本,导致饲料行业利润空间收窄,国内饲料企业纷纷提价应对原料价格上涨。实际上,自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粮价持续攀升,在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和下游养殖需求的刺激下,国内饲料价格一直持续上涨。

“饲料价格上涨大幅抬高养殖成本,进一步压缩养殖利润空间,影响养殖户积极性。”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军说。近两年养殖产能激增,生猪市场从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在猪价持续低位运行情况下,饲料价格上涨带动养殖成本提高,加剧了生猪行业亏损。

目前情况看,提高饲料价格对提振饲料企业业绩的作用有限。如果价格上涨势头短期内得不到控制,饲料行业或将面临重新洗牌。一位饲料企业采购部负责人表示,小型饲料加工企业原料库存少,规避风险手段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而大型饲料企业库存充足、产业链完整,不仅能够部分消化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还能熟练运用期货、期权、基差等衍生品市场工具对冲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

供需持续偏紧

当前饲料原料价格上涨是各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是供需不平衡。“当前我国饲料原料供需仍处于偏紧状态,进口依存度提升,导致价格持续走高。”李军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生猪出栏6.71亿头,同比增加27.4%。在需求刺激下,国内企业扩大进口缓解国内供给压力。根据海关数据,去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超过1.6亿吨,其中,玉米、高粱和大麦累计进口5025万吨,较2020年的2419万吨大幅增长,大豆、玉米、大麦、高粱等饲料原料进口量占全年粮食进口总量的89.2%,小麦和碎米进口增加部分也用于饲料原料。

玉米是饲料消费主力军,用于饲料原料的玉米占玉米总消费量60%左右。去年,我国玉米呈现产量和进口量双增的局面。目前我国玉米库存同比增长近10%,政策性库存进一步充实,企业商品库存增加较多,市场调控和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豆粕是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我国大豆自给率较低,产需缺口较大。国产大豆主要满足食用、豆制品加工等需求,进口大豆主要满足蛋白粕和植物油需求。去年我国大豆供需呈现国内产量和进口量双降态势。“大豆进口量下降,一方面因为进口大豆价格高企,国内压榨企业利润下降,采购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则是部分饲料小麦的替代遏制了豆粕需求增长。”李军说。

此外,小麦对玉米也有一定替代作用,品质较差小麦也用于饲料,但总体消费规模不大。今年以来,随着小麦价格总体抬升,小麦的饲用替代需求可能有所下降。

加大调控保供

当前我国粮食供需形势总体较好,粮食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稳定,但饲料粮短缺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大软肋。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谌琴认为,我国粮食进口“体量增大、来源集中”,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动紧密,国际市场波动极易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树牢风险意识,从供给侧需求侧双向发力,多措并举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首先,要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努力提高国内生产能力,最大限度挖掘国内饲料原料供给潜力。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基础上,今年我国实施“稳玉米、扩大豆”的政策,提高饲料原料自给率。

其次,合理利用国际资源,提高粮食进口风险管控能力。要持续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加强多双边合作,实施粮食进口多元化战略,适时适度进口粮食。

再次,做好饲料粮价格宏观调控。有关部门已启动政策性稻谷和小麦投放,并于近期决定启动政策性大豆拍卖,这将促进饲料原料市场平稳运行。同时,要强化粮食市场监测预警,特别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价格剧烈变动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保持市场监管高压态势,持续开展各类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投机炒作、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还要加强需求侧管理,引导合理消费。加强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各环节节粮减损。鼓励养殖企业提高科技水平,改进饲料配方,提高玉米等饲料原料转化利用率,推动饲料配方结构趋向多元化。(经济日报记者 刘 慧)

标签: 价格上涨 国内市场 今年以来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