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专家视点】作者:宋时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一个突出亮点。对中小学校来说,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很好地丰富学校的课程形式,引领育人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那么,怎样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呢?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为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提供载体。近年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和基本导向,它指的是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等。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校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有着分科设置课程的传统。分门别类地开设不同的学科课程,每门课程只是针对特定的学科知识领域,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缺少关联。这样,学生学习到的学科知识是彼此分离的,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则突出了“跨学科”这一重要的取向,在课程设计上有意识地突破了学科界限,把相关学科或相邻学科的多种知识和经验整合起来,为学生发展综合素养提供了机会。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设计上要突出综合性、情境性和生活化。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课程形式,它针对能够涵盖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的具体问题提炼出学习主题,围绕该主题设计学习任务,由此形成单元化的课程方案。因此,它的设计首先要突出的就是综合性。比如,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节能环保小屋”,这个学习任务涉及物理(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利用风能、太阳能设计小屋的能源问题)、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对小屋的物理空间进行计算和布局)、美术(对小屋进行构图和绘画)等学科知识和技能,此外还涉及设计思维和手工制作等。这个案例说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需要突出情境性和生活化,要基于生活情境,将真实问题提炼为学习主题,这样就可以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产生关联。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应体现育人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从改革意图来看,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追求就是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体现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和跨学科育人。在这方面,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包括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推进综合学习,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学设计上要将跨学科内容专题化,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形成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进行单元化主题教学设计。这种设计能够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在组织实施上非常灵活,也为各种重大主题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机会。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学生可以选择的方式和方法更加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认知性学习之外,问题解决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更具有适切性。问题解决学习是以得到特定问题的答案为导向,引领学生提出和界定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最终利用相关信息而得出结论,这种学习具有真实性、体验性和过程性的特征,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学习方式的不足。项目式学习则把学习过程项目化,以完成某一特定的学习任务为目的,让学生经历探究、制作、展示等环节。
在实践中要处理好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由于长期以来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要求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确实有难度。但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设计和教学实施上非常灵活,可以根据实际的教育条件做出适当的安排。在实践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和实施需要依托特定学科来进行,也就是以某一科目为主,有机统合相关学科领域,形成跨学科的学习主题并予以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本质上还是需要突出学科学习的,而不是更具综合性的经验学习和实践体验,因此更需要学科教师根据特定学科的性质和要求进行设计。当然,必要的时候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也可以采用协同教学的方式开展,由相关学科的多位教师一起设计和实施,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5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