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宋红伟创新工作室”可谓无人不晓。成立近10年来,该公司轧钢事业部部长宋红伟带领团队扎根轧钢生产一线,立志产业报国,苦练技能、专注创新,见难题就上、见堡垒就攻,在工艺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技能技术传帮带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果——完成大小技术改造15项,获国家专利6项,开发出17个牌号新产品。
宋红伟也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江淮工匠标兵”“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1989年7月,宋红伟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兴铸管轧钢厂。他从轧钢工做起,历任班组长、工段长、部长助理、技术副部长,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宋红伟说:“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就要无私奉献、淡泊名利。”
30多年来,宋红伟经常放弃休息,苦练技术,专注创新到了“痴迷”程度。2016年,传统钢铁行业优化结构、转型发展成为紧迫课题。芜湖新兴铸管公司决定由宋红伟肩负起开发生产市场利润较高的差异化产品的任务。他带领团队,用3年时间开发出汽车用钢、磨球用钢、机械加工、冷镦钢等17个牌号新产品,承担了铁路车轴用钢LZ50、非铅系环保型易切削钢、12.9级高级别冷镦钢开发等公司重点项目。其中,冷镦钢成为国内市场一流产品。
针对现场生产制约环节,宋红伟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积极推进工艺、技术攻关,屡创佳绩。在小棒线粗中轧钢料、孔型优化项目中,突破了制约生产的技术瓶颈,两年多来生产钢材25万吨,直螺和盘螺吨钢加工费同比分别降低12.97元和16.78元;行业首创的精品螺纹切分技术,提高生产效率30%,吨钢加工费下降10元,年增效益130余万元;控冷控轧技术的应用,使得钢筋实现节约化生产,降低合金用量0.15%,年增效益1800万元。
棒线材轧制中产生的粉尘是轧钢行业几十年来的难题,为了能让工友摘掉口罩,在更加洁净的环境中工作,宋红伟反复实验,设计出一种几乎零投入的新型除尘装置,使现场粉尘含量降低90%,远优于国家标准,这一成果获得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奖,并顺利申请国家专利。
2013年3月,芜湖新兴铸管公司搭建创新平台,成立“宋红伟创新工作室”,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公司钢产品开发及工艺改进进度。从此,宋红伟一心扑在工作室,带领来自生产一线的年轻技术人员常态化开展人才培训、学习讨论、实验攻关等活动。
锚杆钢应用于煤矿井下巷道安全防护,属轧钢行业前沿高端产品,国内仅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生产。
2013年,宋红伟创新团队主动提出开发锚杆钢品种。为此,他相继走访淮北矿业、平煤集团等10余家单位,下到近千米深的矿井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反复实验总结,最终攻克技术难关,成功开发出矿用锚杆钢,并顺利通过煤炭工业锚杆产品质监检验中心以及国家建筑钢材质监检验中心的认证,获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填补了安徽省内空白。如今,公司锚杆钢筋年产量超8万吨,年创效益1200余万元。
近年来,宋红伟创新团队又相继开发出系列新工艺、新产品——PSB系列精轧螺纹,用于玉磨铁路元江特大桥、商合杭高铁、芜湖长江二桥等重点工程,核电用钢出口巴基斯坦,汽车发电机爪极QD08钢出口日本。如今,全球四分之一的高端汽车用上了芜湖新兴铸管公司生产的钢材。“宋红伟创新工作室”获评为省市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宋红伟眼里,创新工作室是年轻人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在完成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的同时,他不忘培养人才、传承技术。在他的带动下,轧钢事业部、创新工作室掀起了学习技术、崇尚创新的热潮,一批年轻技术、技能人才在项目开发中得到锻炼成长,有的成长为芜湖市“首席技师”、公司“首席工程师”。
眼下,宋红伟正带领团队全力开展坯料机械除鳞、盘圆线6.5规格吐断、盘圆线成品提速至100米/秒等项目攻关,把技术创新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一线,为企业站在行业高质量发展前沿贡献智慧和力量。
■ 本报记者 沈宫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