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
【视频】昔日下岗女工今为精神障碍患者撑起一个“家”

2021-12-14 23:13:39     来源 : 扬子晚报

曾是下岗女工的她经过多年打拼,生活终于日渐安稳,谁也没有想到,4年前她又“折腾”着办起了南京市鼓楼区建宁路残疾人之家(佑康家园鼓楼康复站),为精神障碍患者撑起一方晴空。她就是建宁路残疾人之家负责人项宗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带着精障患者一起“玩”

当扬子晚报记者找到位于停车场内的建宁路残疾人之家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门口立体种植架上的青菜苗,长势喜人的青菜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勃勃生机,正如建宁路残疾人之家给精障患者带来的无限希望。

刚走进建宁路残疾人之家,记者便被照片墙吸引了,一张张照片定格了项宗平带领着学员们活动的一个个欢乐瞬间:他们欢快地击打着非洲鼓;他们去马场探望刚出生不久的小马驹……

项宗平告诉记者,与肢体、视力、听力残疾人相比,精神障碍患者更弱势,因为有很多人因为“怕”而远离他们,但实际上,精神障碍患者更需要同伴、交流,愉悦的情绪对缓解他们的病情大有裨益。建宁路残疾人之家开办至今,项宗平最爱做的事就是带着学员们一起“玩”,“我们就是要开开心心地在一起。”

部分精障患者实现庇护性就业

得益于南京市民政局、南京市佑安医院(原青龙山精神病院)的大力支持,建宁路残疾人之家还配有精神科医生、护士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精障患者还在这里实现了庇护性就业。

在“希望之芽” 工作间,10多名精障患者正在聚精会神地“点豆子”:他们要把刚刚发芽的花生一颗一颗排列进隔板,当花生芽长至10多厘米时,便可正式对外出售。

“我们对接了一家餐饮企业,每天可稳定供应200斤花生苗。”项宗平告诉记者,不少学员的家庭经济都比较困难,这份收入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贴补家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促使他们职业能力、社会功能的恢复。

精障患者家长主动来帮忙

采访时,扬子晚报记者还碰到了一位“编外人员”——学员小新(化名)的父亲陈师傅。做保安的陈师傅只要休息,便到残疾人之家为大伙烧饭,“我以前干过厨师,烧饭对我来说不费事,正好这边也缺人,我就来帮帮忙。”陈师傅告诉记者,因为精障,20岁的小新一直远离人群,而且越来越孤僻,直到来到建宁路残疾人之家。

“他现在能自己坐公交往返,而且还会和我们说说话。”提及儿子的点滴进步,陈师傅明显动容,而朴实的他唯有通过义务帮忙来表达自己的感激。

走出家门是精障患者融入社会第一步

“我就想帮帮他们。”项宗平是吃过苦的人,上世纪90年代下岗后,她曾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直到后来开了一家饭店,生活才日渐安稳。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开办建宁路残疾人之家?这完全来自项宗平的恻隐之心,而这份恻隐之心也一直在支撑着她:残疾人之家选址四处碰壁时,她没有放弃;刚起步招募学员遭遇不信任时,她依然没有放弃。正是因为项宗平的坚持,现在每天正常到残疾人之家报到的学员达到了50多人。

“精障患者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就是走出家门。”在项宗平看来,建宁路残疾人之家是她为精障患者打造的家外之家。这个拥有更多家人的大家庭,不仅帮助精障患者走出封闭的小家,更让他们的家人得以喘息,而精障患者融入社会,还需要更多人伸出热情之手,正如记者在残疾人之家看到的一首诗:我和您一样,都喜欢手的温暖与力量。我和您不一样,因为我期待您能用手托起我的梦想。请您伸出给与的手,成就着您的诗,我的远方。


校对 王菲

热门推荐

精彩放送

X 关闭

品牌

X 关闭

时尚